种兰
苏辙〔宋代〕
兰生幽谷无人识,客种东轩遗我香。
知有清芬能解秽,更怜细叶巧凌霜。
根便密石秋芳草,丛倚修筠午荫凉。
欲遣蘼芜共堂下,眼前长见楚词章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兰花生长在偏僻的山谷中无人欣赏,我将它移种在东边的窗下,随风送来阵阵清香。
我喜欢它那能祛除污秽的清香,却更喜欢它虽身形纤细却傲凌风霜的气节。
兰花即便扎根于乱石中,却依然在秋天早早绽放在竹林中,这里一簇那里一丛享受着阴凉。
我想要找到一些蘼芜,把它和兰花一起种在厅堂阶下,这样就如同经常常与屈原笔下的君子相伴。
注释
东轩:住房向阳的廊檐。
遗:留下。
秽:肮脏。
修筠:修竹,长竹。
蘼芜:一种香草。
简析
《种兰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诗的首联说兰花虽生于幽谷无人知晓,却因客人的种植而香气四溢;颔联进一步强调了兰花的清芬能净化环境,同时赞美其细叶在霜寒中依然挺拔;颈联描绘兰花生长的环境;尾联以蘼芜与兰花相对比,表达了诗人愿以兰花为伴,时时受到其美好品质的熏陶,如同常读楚辞。整首诗通过对兰花的描绘与赞美,展现出诗人对高洁、清雅品格的向往与追求。
苏辙
苏辙(1039—1112年),字子由,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嘉祐二年(1057)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。神宗朝,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。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为河南推官。哲宗时,召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元祐元年为右司谏,历官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,出知汝州,贬筠州、再谪雷州安置,移循州。徽宗立,徙永州、岳州复太中大夫,又降居许州,致仕。自号颍滨遗老。卒,谥文定。唐宋八大家之一,与父洵、兄轼齐名,合称三苏。 1801篇诗文 831条名句
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
苏轼〔宋代〕
山苍苍,水茫茫,大孤小孤江中央。
崖崩路绝猿鸟去,惟有乔木搀天长。
客舟何处来,棹歌中流声抑扬。
沙平风软望不到,孤山久与船低昂。
峨峨两烟鬟,晓镜开新妆。
舟中贾客莫漫狂,小姑前年嫁彭郎。
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苏轼〔宋代〕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(词)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(萧瑟 一作:潇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