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黄之争
佚名〔先秦〕
炎帝者,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,各有天下之半。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,故 战于涿鹿之野,血流漂杵。《商君书》
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率熊、罴、狼、豹、、虎为前驱,以雕、鹖、鹰、鸢为旗帜。三战然后得其志。《绎史》
神农之世,男耕而食,妇织而衣,刑政不用而治,甲兵不起而王。神农氏既殁,以强胜弱,以众暴寡,故黄帝内行刀锯,外用甲兵。《列子》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炎帝,黄帝同母异父的兄弟,他和黄帝各自拥有天下的一半。黄帝推行以仁义为核心的治国之道,炎帝不愿意听从,于是两人在涿鹿原野上展开一场大战。战争酷烈无比,死伤者血流成河,连长杆兵器都漂浮起来了。
黄帝与炎帝在阪泉的原野上交战,黄帝率领熊、罴、狼、豹、、虎打前锋,用雕、鹖、鹰、鸢等猛禽为旗帜。经过多次较量,最终获得胜利。
神农在位时,男子耕耘,妇女织布,不动刑罚而治理国家,不动刀兵而称王天下。神农死后,天下大乱,以强凌弱、以众欺寡的事情很多。黄帝为了恢复秩序,只好用严刑治理内部,以刀兵对付外敌。
注释
行道:推行以仁义
简析
此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描述了炎帝与黄帝的关系及战争。《商君书》选段简要介绍了炎帝与黄帝的关系,因黄帝推行道义而炎帝不从,导致双方在涿鹿之野展开激战;《绎史》选段则强调了黄帝军队的威武和战争的艰难,经过三次战斗才最终取得胜利,实现了他的志向;《列子》选段描述神农氏时代的和平景象,他去世后,社会风气转变,强者欺凌弱者,众者暴虐寡者,黄帝不得不采取严酷的刑罚和军事手段来维持秩序。
大禹娶涂山氏
佚名〔先秦〕
禹治洪水,通轘辕山,化为熊。谓涂山氏曰:“欲饷,闻鼓声乃来。”禹跳石,误中鼓,涂山氏往,见禹方坐熊,惭而去。至嵩高山下,化为石,方生启。禹曰:“归我子!”石破北方而启生。《淮南子》
禹行功,见涂山之女。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。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。女乃作歌,歌曰:“候人兮猗”,实始作为南音。《吕氏春秋》
禹年三十未娶,行涂山,忍时暮失制,乃娶涂山女。《太平御览》
禹始纳涂山氏女,曰女娲,合婚于台桑,有白狐九尾之瑞,到至是为攸女。《帝王世纪》
鲁侯养鸟
庄子〔先秦〕
昔者海鸟止于鲁郊,鲁侯御而觞之于庙。奏《九韶》以为乐,具太牢以为膳。鸟乃眩视忧悲,不敢食一脔,不敢饮一杯,三日而死。此以己养养鸟也,非以鸟养养鸟也。
子产不毁乡校
左丘明〔先秦〕
郑人游于乡校,以论执政。然明谓子产曰:“毁乡校,何如?”子产曰:“何为?夫人朝夕退而游焉,以议执政之善否。其所善者,吾则行之;其所恶者,吾则改之。是吾师也,若之何毁之?我闻忠善以损怨,不闻作威以防怨。岂不遽止?然犹防川:大決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;不如小決使道,不如吾闻而药之也。”然明曰:“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。小人实不才。若果行此,其郑国实赖之,岂唯二三臣?”
仲尼闻是语也,曰:“以是观之,人谓子产不仁,吾不信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