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歌
佚名〔两汉〕
秋风萧萧愁杀人,出亦愁,入亦愁。
座中何人,谁不怀忧?令我白头。
胡地多飚风,树木何修修。
离家日趋远,衣带日趋缓。
心思不能言,肠中车轮转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,进也忧愁,退也忧愁。
异域戍边的人,哪个不陷入悲愁中?真是愁白了头啊。
胡人之处多狂风,树木萧瑟干枯。
离家日子越来越远,衣带渐宽人消瘦。
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,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。
注释
萧萧:寒风之声。
胡地:古代胡人居北方,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。飙(biāo)风:暴风。
修修:与“翛翛”通,鸟尾敝坏无润泽貌,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。
思:悲。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,好像车轮滚来滚去。
鉴赏
读这首诗,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,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——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,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,本已令人愁闷难耐。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,老是在帐外“萧萧”地响,更教人愁杀。“秋风萧萧愁杀人”,这一句突发的啸叹,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,化作烈烈秋风,“苍茫而来”,立时令人生出一种“不可遏抑”的困扰之感。“出亦愁,入亦愁”,则以细节刻画,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。不禁使人感到,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,竟怎样难以趋避、无可摆脱。受这困扰的,不止主人公一人:“座中何人谁不怀忧?”既称“何人”,又加“谁不”,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: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,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。使主人公所
创作背景
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,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。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,至使离乡征戍之卒“进不得力战,退不得温饱”,大批丧生于“胡地”、边境。这正是《古歌》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。还有人认为它所抒写的是“游子天涯之感”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吴小如 等·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
简析
《古歌》是汉乐府中的古辞,是一首游子思乡诗。此诗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,以景托情,情怀激动,一泻而下,扣人心弦。末两句以“车轮”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,形象而深刻。全诗前后呼应,浑然一体,句法参差,错落有致,中心明确,感情充沛,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二犬情深
《东观汉记》〔两汉〕
咸溪县童镛家,畜二犬,一白一花,共出一母。性狡狯,解人意。日则嬉戏,夜则守门。后白者倏目盲,不能进牢而食。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。花者衔饭吐而饲之。夜则卧其侧,几二年余。及白者死,埋诸山麓,花犬乃朝夕往,至葬处则默哀,若拜泣状,良久乃反。
弃妇诗
曹植〔两汉〕
石榴植前庭,绿叶摇缥青。
丹华灼烈烈,璀彩有光荣。
光荣晔流离,可以戏淑灵。
有鸟飞来集,拊翼以悲鸣。
悲鸣夫何为,丹华实不成。
拊心长叹息,无子当归宁。
有子月经天,无子若流星。
天月相终始,流星没无精。
栖迟失所宜,下与瓦石幷。
忧怀从中来,叹息通鸡鸣。
反侧不能寐,逍遥于前庭。
踟蹰还入房,肃肃帷幕声。
搴帷更摄带,抚节弹鸣筝。
慷慨有余音,要妙悲且清。
收泪长叹息,何以负神灵。
招摇待霜露,何必春夏成。
晚获为良实,愿君且安宁。
青阳
佚名〔两汉〕
青阳开动,根荄以遂,膏润并爱,跂行毕逮。
霆声发荣,壧处顷听,枯槁复产,乃成厥命。
众庶熙熙,施及夭胎,群生啿啿,惟春之祺。